“晶体三极管,是半导体基本元器件之一,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是电子电路的核心元件”
晶体三极管出现之前是真空电子三极管在电子电路中以放大、开关功能控制电流。
二战时,军事上急切需要一种稳定可靠、快速灵敏的电信号放大元件,研究成果在二战结束后获得。
早期,由于锗晶体较易获得,主要研制应用的是锗晶体三极管。硅晶体出现后,由于硅管生产的基本工艺很高效,锗管逐渐被淘汰。
发射区高掺杂:为便于发射结发射电子,发射区半导体掺浓度高于基区的掺杂浓度,且发射结的面积较小;
集电结面积大:集电区与发射区为同一性质的掺杂半导体,但集电区的掺杂浓度要低,面积要大,便于收集电子。
工艺结构在半导体产业很重要,PN结不一样的材料成份、尺寸、排布、掺杂浓度和几何结构,能制成各样各样的元件,包括IC。
集-射极电压UCE为某特定值时,基极电流IB与基-射电压UBE的关系曲线。
UBER是三极管启动的临界电压,它会受集射极电压大小的影响,正常工作时,NPN硅管启动电压约为0.6V;
UCE增大,特性曲线右移,但当UCE1.0V后,特性曲线几乎不再移动。
基极电流IB一定时,集极IC与集-射电压UCE之间的关系曲线,是一组曲线。
当IB0时, IB轻微的变化,会在IC上以几十甚至百多倍放大表现出来;
当IB很大时,IC变得很大,不能继续随IB的增大而增大,三极管失去放大功能,表现为开关导通。
信号频率在某一范围内,β值接近一常数,当频率越过某一数值后,β值会明显减少。
β值随集电极电流IC的变化而变化,IC为mA级别时β值较小。一般地,小功率管的放大倍数比大功率管的大。
ICEO是由少数载流子漂移运动形成的,它与环境和温度关系很大,ICEO随温度上升会飞速增加。温度上升10℃,ICEO将增加一倍。
虽然常温下硅管的漏电流ICEO很小,但温度上升后,漏电流会高达几百微安以上。
温度上升,β、IC将增大,UCE将下降,在电路设计时应考虑采取对应的措施,如远离热源、散热等,克服温度对三极管性能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地区对三极管型号命名方法不一样。还有很多厂家使用自己的命名方式。
三极管设计额定功率越大,其体积就越大,又由于封装技术的一直更新发展,所以三极管有多种多样的封装形式。
当前,塑料封装是三极管的主流封装形式,其中“TO”和“SOT”形式封装最为常见。
规律一:对中大功率三极管,集电极明显较粗大甚至以大面积金属电极相连,多处于基极和发射极之间;
规律二:对贴片三极管,面向标识时,左为基极,右为发射极,集电极在另一边;
集/射极间电压UCEUBVCEO时,三极管产生很大的集电极电流击穿,造成永久性损坏。
随着工作频率的升高,三极管的放大能力将会下降,对应于β=1 时的频率?T叫作三极管的特征频率。
本期有关史上最详细三极管图解的知识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电子元器件的相关知识及电子元器件行业实时市场信息,敬请关注公众号【云汉芯城】。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自己的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